皮肤黝黑,笑容憨厚,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背篓里装着两个网球拍……这一瞬间被摄影师捕捉下来,再加上冠军头衔,让“背篓少年”王发迅速火出圈。网友打趣说:“少年拿球拍的一刹那,仿佛一位剑客!” 14岁的王发是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名网球运动员,8月底,在2022年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瘦小的王发一路过关斩将,拿到U14组男单冠军。作为全国第一批正式接触网球的佤族人,王发用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感叹:“网球能改变我的人生。” 记者于海霞整理 没想到会受这么多人关注 8月30日,夺得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冠军后的第二天,王发就返回了俱乐部,回归日常训练。他们都没想到,在比赛后拍下的那张背着背篓的夺冠照片,会在两个星期后突然火遍体育圈,甚至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我也没想到这组照片会突然火了,本来只是觉得很有特色,值得留存,所以就发在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结果猛地增加了很多粉丝,然后就被新华社使用了。”照片的拍摄者李建艺在两年多前就认识了王发和张晓洪教练,也给他们拍过不少照片,但从没得到这么大的关注,于是,他把情况告诉了张晓洪教练和王发。 得知自己“突然火了”,14岁的王发并没有太明确的概念,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火了,我没有一点感觉。”而说到背篓,王发笑了:“这样的一个东西在我们家乡很常见。我感觉我背起来也特别合适。” 王发有自己的网球包,只不过当天在比赛现场遇到一位老乡,特意将带来的竹编小背篓送给他。“好久没回家了!”王发觉得亲切,干脆把它背在身上,装着球拍、毛巾等。就在那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李建艺按下快门,留住了“背篓少年”纯真而质朴的笑容,用他的话说,那几张照片确实有一些“摆拍”的成分,但它们真实地传递出了王发的故事——一位佤族少年,因为网球走出了大山,并且赢下了冠军。 事实上,对于王发和教练张晓洪而言,这个冠军是意料之中,甚至含金量不算高。相对于广州这一场比赛,张晓洪更牵挂的是在成都的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系列赛。那一场比赛中,王发遗憾地止步八强,“我们前一晚赶到成都,第二天就参加比赛,可能他太疲劳了。” 王发有过更好的成绩。2020年,在青少年网球巡回赛中,12岁的他获得全国总决赛男单冠军。那一年,他在全国积分排名位列前三。王发还为此获得了第一部手机。 在国内,青少年网球比赛大多没有奖金,但俱乐部流传着一套奖励机制——只要参加比赛取得成绩,张晓洪就会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如果获得全国冠军,就奖励一部手机。” 从广州比赛归来后,王发却没提过任何愿望,只一心扑在训练中,他渴望闯进职业网球的大门。这一次,聚光灯却打在了这个用佤族背篓装着网球拍的少年身上。“很惊讶,没想到这么多人会因为这场比赛关注我。”王发看到大家的鼓励,也给了他更多信心。 8岁背着背篓走出大山练球 “若不是网球,我还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我们就是背着小背篓到农田里,这是我们佤族的特色农具……”王发的父母40多岁,是山区里的一对普通农民。王发在家排行老大,他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山区孩子能吃苦、肯拼、听话。更重要的是,如果没人去挖掘,他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网球,即便是好苗子,也会失去机会。”2014年,做了20年网球教练的张晓洪创办了俱乐部,并瞄准了山区孩子。 2016年,张晓洪想在沧源县挑一批学网球的苗子。8岁的王发由于耐力和爆发力等优势被他看中。“我让他来一个短跑冲刺,这孩子最后一口大气都没喘。”张晓洪回忆。就这样,王发和小伙伴们从家乡来到昆明,开启了和网球的奇妙之旅。“那时候就觉得能够从山里出来,很好玩,我完全不知道网球是什么。”巨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让王发跟着张晓洪来到了俱乐部。 起初,俱乐部设立在小区滇池卫城边,有四片球场和一面网球墙。球场旁,张晓洪和孩子们就住在集装箱改造的简易宿舍内。日复一日的抛球和挥拍,也让王发觉得又苦又枯燥,他当时一点也不喜欢网球。 半年后,王发和队友们回家过春节。过完年,一个都不愿意来。张晓洪只好一个一个做工作,花了20天时间,10个孩子最终来了7个,这中间还包括王发。张晓洪也在反思后调整了教育模式。“先让孩子们喜欢上网球。”张晓洪24小时陪伴着这群七八岁大的孩子,每天给他们讲体育运动员的故事,“从李娜、郑洁,讲到了费德勒。”王发最喜欢听费德勒的故事。那一两年,王发几乎天天来问和费德勒相关的事。王发逐渐把他视为榜样,对网球越来越投入。 每天打墙,挥拍七八千次 “网球很好玩,喜欢上了就一发不可收拾。”王发说,在别的队员的带动下,他变得很想赢球,每天他们不到6点就起床,7点到12点进行发球、挥拍等训练。在一天6小时的集体训练后经常加练,10岁时,王发的右手掌就磨出了一层茧。 俱乐部里有一面长达86米的网球墙,早上五六点天还才蒙蒙亮,这一些孩子就开始训练,那些网球和墙壁碰撞发出的“啪啪”声,甚至比公鸡打鸣还有规律。 每天打墙,一天挥拍七八千次,到了下午,还要进行连续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包括长跑9公里和卧推等常规项目。晚上,为了不落下学业,孩子们还要跟着老师学习文化课。“确实辛苦,但为了学业和网球都不耽误,没办法。”张晓洪说。 目前,王发和队友们已来到位于河北廊坊的训练基地,开始下一阶段的紧张备赛。“训练会持续到冬季,我们要做的就是专注再专注,争取打好后面的每一场比赛。”王发说。 在爱玩的年纪里,这个憨厚的男孩似乎没什么爱好,空闲下来就会写日记。“我会把每天训练的得与失写进日记里,作为日常总结,这样就能一点一点进步。” “因为网球,我收获了很多朋友,还走遍了半个中国。”王发说,上海、成都、北京……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见过的每一样新鲜事物,他都会通过电话跟爸妈分享。这些年,网球将他从大山带出来,也把他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 去年7月,因奶奶去世,王发请假回家待了十多天。这是他学网球以来休息最久的一次。之后,他又匆匆离家,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 王发期待网球带自己走得更远,想成为费德勒那样伟大的运动员,想成为父母的骄傲。加上此次王发夺冠,在6年时间里,当初学打网球的7个佤族孩子中,有6个已经拿了各个类别的巡回赛冠军。 综合新华社、钱江晚报、东方体育报等
皮肤黝黑,笑容憨厚,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背篓里装着两个网球拍……这一瞬间被摄影师捕捉下来,再加上冠军头衔,让“背篓少年”王发迅速火出圈。网友打趣说:“少年拿球拍的一刹那,仿佛一位剑客!”
14岁的王发是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的一名网球运动员,8月底,在2022年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瘦小的王发一路过关斩将,拿到U14组男单冠军。作为全国第一批正式接触网球的佤族人,王发用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感叹:“网球能改变我的人生。”
8月30日,夺得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冠军后的第二天,王发就返回了俱乐部,回归日常训练。他们都没想到,在比赛后拍下的那张背着背篓的夺冠照片,会在两个星期后突然火遍体育圈,甚至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我也没想到这组照片会突然火了,本来只是觉得很有特色,值得留存,所以就发在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结果猛地增加了很多粉丝,然后就被新华社使用了。”照片的拍摄者李建艺在两年多前就认识了王发和张晓洪教练,也给他们拍过不少照片,但从没得到这么大的关注,于是,他把情况告诉了张晓洪教练和王发。
王发有自己的网球包,只不过当天在比赛现场遇到一位老乡,特意将带来的竹编小背篓送给他。“好久没回家了!”王发觉得亲切,干脆把它背在身上,装着球拍、毛巾等。就在那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李建艺按下快门,留住了“背篓少年”纯真而质朴的笑容,用他的话说,那几张照片确实有一些“摆拍”的成分,但它们真实地传递出了王发的故事——一位佤族少年,因为网球走出了大山,并且赢下了冠军。
事实上,对于王发和教练张晓洪而言,这个冠军是意料之中,甚至含金量不算高。相对于广州这一场比赛,张晓洪更牵挂的是在成都的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系列赛。那一场比赛中,王发遗憾地止步八强,“我们前一晚赶到成都,第二天就参加比赛,可能他太疲劳了。”
从广州比赛归来后,王发却没提过任何愿望,只一心扑在训练中,他渴望闯进职业网球的大门。这一次,聚光灯却打在了这个用佤族背篓装着网球拍的少年身上。“很惊讶,没想到这么多人会因为这场比赛关注我。”王发看到大家的鼓励,也给了他更多信心。
2016年,张晓洪想在沧源县挑一批学网球的苗子。8岁的王发由于耐力和爆发力等优势被他看中。“我让他来一个短跑冲刺,这孩子最后一口大气都没喘。”张晓洪回忆。就这样,王发和小伙伴们从家乡来到昆明,开启了和网球的奇妙之旅。“那时候就觉得能够从山里出来,很好玩,我完全不知道网球是什么。”巨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让王发跟着张晓洪来到了俱乐部。
半年后,王发和队友们回家过春节。过完年,一个都不愿意来。张晓洪只好一个一个做工作,花了20天时间,10个孩子最终来了7个,这中间还包括王发。张晓洪也在反思后调整了教育模式。“先让孩子们喜欢上网球。”张晓洪24小时陪伴着这群七八岁大的孩子,每天给他们讲体育运动员的故事,“从李娜、郑洁,讲到了费德勒。”王发最喜欢听费德勒的故事。那一两年,王发几乎天天来问和费德勒相关的事。王发逐渐把他视为榜样,对网球越来越投入。
“网球很好玩,喜欢上了就一发不可收拾。”王发说,在别的队员的带动下,他变得很想赢球,每天他们不到6点就起床,7点到12点进行发球、挥拍等训练。在一天6小时的集体训练后经常加练,10岁时,王发的右手掌就磨出了一层茧。
每天打墙,一天挥拍七八千次,到了下午,还要进行连续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包括长跑9公里和卧推等常规项目。晚上,为了不落下学业,孩子们还要跟着老师学习文化课。“确实辛苦,但为了学业和网球都不耽误,没办法。”张晓洪说。
“因为网球,我收获了很多朋友,还走遍了半个中国。”王发说,上海、成都、北京……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见过的每一样新鲜事物,他都会通过电话跟爸妈分享。这些年,网球将他从大山带出来,也把他带到了更远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总是很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