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678年前的元代古画 为何藏着上海的文化密码?

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 > ballbet

一幅678年前的元代古画 为何藏着上海的文化密码?

2024-01-25 ballbet
  • 产品概述

  今天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市政协委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忠带来了一件特殊“礼物”,与委员们共赏。

  这幅显示在他手机上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正是元代画家李升的《淀山送别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凌利忠对此画的最新研究发现,图中的淀山就在上海,这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描绘上海的实景山水代表作。“可以说,这是我们上海版的《富春山居图》,这对于发掘上海城市历史文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作为一名古代书画艺术专业研究人员,凌利忠关切城市民间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和宣传。担任市政协委员一年来,他将自己的研究和履职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实地调研、以物证史等方式,让文物进一步活起来并走向大众,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这些年,上海提出的“建筑可阅读”概念深入人心,市民游客能够最终靠实体的建筑资源,亲身感受上海的历史人文。但也有研究人士指出,现有的建筑遗存大多为近代所留,无法完整呈现上海的城市历史。

  受此启发,凌利忠呼吁,上海应有“人文可阅读”。在他看来,除建筑外,书画也是承载历史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上博收藏的很多古代书画,补全了上海近代以前“人文约两千年”的历史,对于人们完整理解上海的文化渊源,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调研中,凌利忠发现,关于上海江南文化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学术成果和相关实物或文物,但没有正真获得充分利用。

  比如,最新研究就发现,浦东陆家嘴竟与600年前的明代陆深家族颇有渊源。此外,位于青浦的原小蒸乡,就与750年前元代“李郭派”代表画家曹知白有很密切的联系。还有人考证,《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的祖籍就在上海松江。

  多年潜心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凌利忠也发现,早在元末,上海松江和青浦一代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前来隐居,慢慢的变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之一,这在上博收藏的很多古画里都得到了印证。“可以说,一部文人画史,半部与上海相关。我们叫做‘海上千年’。”

  在凌利忠看来,这些丰厚的研究成果不能只限于学术圈,应当转化为更丰富的城市历史人文资源,供大众享用。早在2021年,上博就举办了“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首次通过154件书画文物,对上海历代人文进行了梳理。去年上海两会,凌利忠提出提案,建议上海构建“人文可阅读”实体标志或展示馆,对上海“人文约两千年”已有研究成果及博物馆文物进行更充分的利用。

  文化的发掘和利用,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调研中,凌利忠发现,上海的“人文约两千年”,虽有一些零星设施进行呈现,例如金山顾野王“读书堆”及主题展示园,但较之上海悠久丰富的人文历史而言,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在城市整体规划上,尚属空白。

  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凌利忠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在今年即将开放的上博东馆内,就专门设立了“海上书画”专厅,将来还将根据条件,设立新的“人文展示”馆,比如“上海历代人文书画数字人文”,成立“上海历史人文研究中心”等。

  很多人看到他的提案后产生了好奇:“我们上海竟然有这么多民间传统文化渊源?”各机关单位和区文旅部门纷纷找到他,希望他能给大家系统性地讲讲上海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和实地的联系。

  他认认真真做了好几百页的PPT,配以大量书画图片,以及和实景的对应案例。“这么多丰富的历史文脉资源,如果我们不做研究,确实就是空白,外人也很难知道。”

  如今,有了市政协委员的身份,凌利忠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他希望能抓紧时间,多做一些实地调研,为履职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同事一起去进行田野考古。各区地方志研究人员和文博系统的专家们,也给他提供了很多鲜活的资料。

  他曾前往位于金山的吕巷实地调研,看到了元末名士吕良佐的墓地,当年,他曾于家中设“应奎文会”,请来当时的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杨维桢品评高低。“到了实地考古,更能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也更能和古人进行精神对话,这也为我的履职提供了更多素材。”

  这些年,随着文博越来越火热,各地都很重视文物对城市文脉的宣介作用。凌利忠和记者说,不少外地博物馆也曾多次向上博借展文物,例如,湖南借过《潇湘八景图》,浙江借过《西湖图》,更难得的是,这些绘画描写的都是实景山水,至今仍能和当地景观对应起来。

  据介绍,上博馆藏102万余件文物中,书画类一级品数量占馆藏文物一级品数量近一半,书画藏品质量也非常高。凌利忠说:“上海在这方面有资源优势,更不能落后。书画不能只躺在库房里,要为人所用、为人所享。”

  在凌利忠看来,发掘利用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原则之一,就是要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相契合,这也是他的履职重点所在。“把学术研究应用于国家战略和城市建设,这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比如,在上海的城市精神中,有“海纳百川”四个字。凌利忠的发现认为,上海的海纳百川,从元末即已开始,当时参与上海地区文化交流活动的文人,既有本地的,也有来自江浙皖等各地的。他带记者观摩的那幅678年前的《淀山送别图》,作者李升就是来上海的安徽人,这也是当时文化活动繁荣的证物之一。

  在凌利忠看来,这也契合了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江南文化不仅是上海自身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所共同需要的文化和精神纽带,这是大家共享共通的文化基因,通过这一些古代书画艺术生动地反映出来。”

  当然,文化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今年两会,凌利忠持续关注民间传统文化发掘利用这一议题,并提交提案,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利用目前可通过的博物馆、美术馆,加大展陈、宣传与投入。

乒出快乐,乒出精彩,爱乒才会赢一乒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