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一輛中巴車開進巴甫村村委會壩子。由國務院參事室黨組成員、副主任王衛民牽頭,國務院扶貧辦原副主任王國良、中國扶貧志願服務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徐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金融發展研讨院專家委員會研讨員金一等組成的國務院參事室調研組一行,沿著習總書記2018年2月前往涼山州視察的足跡,深化涼山州冕寧縣,就2020年后精准扶貧作业進行專題調研。四川省政府參事室(文史研讨館)黨組書記、參事室主任蔡競伴随並全程參與了調研。
巴甫村被稱為“安寧河源頭榜首村”,隻聽這個稱號,就猜得出它的偏遠。這裡海拔2120~3580米,面積47平方公裡。
剛入村口,一個嶄新的彝族村落映入調研組眼皮。干淨整潔的村道,煥然一新的民居,笑脸裡溢滿自傲的乡民,草叢裡覓食的瀘寧雞……
我们很難幻想,這個村子曾經和散落在大涼山深處的無數個偏远彝寨一樣,靠一條坑坑窪窪的石子土路與外界相連,除了年年期望喂飽肚子,破舊透風的土坯房裝不下他們更多更大的夢想。
劉賢平個頭不高,顯瘦,乌黑的皮膚讓他同眾多的大涼山山民沒有多大區別,但一雙不大不小的眼睛卻目光灼灼,透露出他與眾不同的精明和才智。
劉賢平是冕寧縣文體廣電局的一名干部,2015年12月接到組織調令,來到巴甫村擔任駐村榜首書記。
作為冕寧縣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本以為對冕寧很了解了,但當跨進巴甫村,這裡的貧窮和落后,還是讓他吃了一驚。
冕寧縣是1935年中心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當地彝族果基家支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当地,在中國革新歷史上被稱為“彝海結盟”的紅軍老區,政府一向對貧困老區都很是關心,年年都有糧食錢物的救濟,也加劇了一些人“等靠要”的懶惰思维。
劉賢平静静下定決心:那我就給你們來一場“狂風暴雨”,洗刷盡一些人的慵懶和漠视。
到村的榜首天,劉賢平摸清了全村情況:326戶1756人,全彝族,其间,貧困戶74戶339人。
2016年1月15日,劉賢平組織召開了村裡榜首個黨員干部會議。全村17個黨員,除一個外出打工沒回,其他黨員悉数到場。村委會的破房子搖搖欲墜,為保证我们生命安全,會議室就設在村委會外的壩子上。沒有茶水,沒有會議桌,更沒有主席台,我们像圍著火塘拉家常擺龍門陣一樣坐下,說得很熱烈。
村主任很隨和,說話風趣:“我們村曾经是清一色的彝族,現在來了榜首書記,他是回族,我們村便是兩個民族的村落了。但我們彝族可不能以多欺少啊……”
劉賢平和在場人員一陣哈哈大笑之后,說:“不论啥族,我們都是一家人。假如我在脫貧攻堅上做得欠好,歡迎我们‘欺負我’,哈哈……”
這次會議,劉賢平首要抓了兩件事:為村組干部制造了亮明身份的胸牌。劉賢平說:“當干部就不能往后站,胸牌挂身上,有事往前沖。”他還為全村貧困戶打制貧困戶牌子,給貧困戶建卡,貼上幫扶人姓名,制造總表圖,挂在村委會辦公室。全體貧困戶還合了影,大相片也挂在村委辦公室牆壁上。
牌子落實了,貧困戶精准定位了,幫扶人員也落實到位。這時候,劉賢平召開了巴甫村的第二個會議,告诉的是全村悉数貧困戶。
這次會議地址選擇在兩個組乡民寓居比較会集的大院壩裡。開始,村主任不贊同,說:“去那裡不通路,要步行,還要過河,還是把貧困戶告诉到村部。”
劉賢平拒絕了村主任的建議。他說:“我一個人走路,節約了眾多貧困戶的時間,這不挺劃算嗎?”
太陽還沒上山,天空深邃、灰藍,一輪半弦月還舍不得隱退。黃膠鞋踩著黃泥巴小路,上了一道山梁,又下一道坡坎。路旁小草尖上,露水晶莹,每一腳踩下,都有數粒珍珠破碎。還沒涉水過河,鞋沿和褲腳都濕答答的了。下到溝底,一條小河橫在眼前,清清涼涼的河水,跑得歡暢。這便是安寧河的源頭了。
便利面作祟,口渴了,劉賢平彎下腰,掬兩捧水灌進嘴裡,动身,看一眼冒出水面的跳礅石,一步一跳過了河。再上一道山坡,土坯房密布的緩坡上,便是劉賢平選定的今日開會地點。
走了兩個多小時,到了。三合土晒場壩子是晒糧食用的,今日就做會場。稀稀落落十幾個人,有的在吸煙,有的在發呆。村主任早到了,正忙著從農戶家抱來兩條板凳。
“時間還早,還有一多半沒到呢。劉書記,你先坐會,等等。現在開會,隻要不是發救濟物資,他們架子大著呢。要是聽說有救濟錢糧來了,腳板翻得比鴨子還快。”村主任把一張板凳放在劉賢平跟前。
聽著村主任的話,劉賢平皺著眉頭,堕入深思。說等半個小時,結果等了一個小時,劉賢平讓村主任清點貧困戶姓名,總算到齊了。
准備開會了,劉賢平掃視一眼全場,74家貧困戶,應到74個人。而整個會場,卻不下100人。他知道,有不少挨鄰的鄉親也來旁聽了。但乡民們松懈的表情,不信赖的目光,讓初來乍到的他,下定決心,當眾人面,在會場上立下軍令狀,先把人心鼓動起來。
劉賢平說:“剛來時,曾有乡民問我,帶有項目資金嗎?沒有,就滾回去。我現在告訴我们,我沒帶錢來,可是,我決定我的作业榜首步,給咱村把水泥路連通村委會,隻要我们协作,我們自己出力把路基修整出來,鋪路的錢,我便是賣掉城裡的房子,也要把路鋪好。”
乡民們都知道,村裡的這條爛碎石通村路,歷屆村委班子都說要修,最終都成為一句空談,失掉群眾的信赖,以至於劉賢平來當榜首書記時,村裡連村支書也沒有,還得他來兼任。他曾開打趣說,他應該是大涼山地區仅有不拿津貼的村支書。
乡民調皮的問話,引起一陣哄笑,劉賢平也跟著笑。笑過之后,他嚴肅地說:“實話告訴我们,筑路的錢,已經落實。”
開完會后,劉賢平寫了三幅鼓舞人心的標語,挂在村子的各要道和村委會議室外的牆上:“苦干三百天,巴甫舊貌換新顏”“不等不靠不要,自主自強自忙”“脫貧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
筑路開工那天,公然士氣高漲。沒有機械設備,全人工挖、挑、抬。山道上石頭多,遇到抬不動的大石頭,劉賢平就說:“挖個坑,埋了。”再大一些的,劉賢平想用炸藥炸,但村裡沒錢買炸藥雷管,犯難了。有老乡民建議說:“用火燒。”
於是,幾個乡民抱來枯樹枝丫和干草,石頭燃火了。柴草燃盡,早有乡民挑來水,潑在滾燙的石頭上,一股白煙升騰而起,再聽到“啪啦啪啦”一連串脆響,大頑石身上開花了。
劉賢平驚嘆了:這清楚是运用物理學中熱脹冷縮的原理嘛。群眾的才智遠高於書本。
筑路基,難免要佔一些乡民的田邊地角,還有樹木、農作物。黨員干部帶頭不要賠償,乡民們覺悟似乎一会儿也进步了,不甘落下“斤斤計較”的名聲,也不要賠償。
縣財政局局長接見了他。聽了巴甫村的情況,說:“你們村的筑路款,盡管在計劃之外,不過,還是給你們調劑20萬元。”
路通了,村委會辦公點也煥然一新,閉塞的巴甫村,無線網絡也通了。用劉賢平的話說:“村委會終於有了自己的指揮部。”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劉賢平的火是一把接著一把燒不断。他在村部開設了農民夜校,讓乡民在農作之余學習種養殖技術,還進行技术培訓,鼓勵乡民在農閑時節外出打工进步收入。
劉賢平喜歡沿村行走,發現村裡的地步幾乎都種的玉米、马铃薯、小麥,幾乎沒有經濟作物。他知道,為脫貧,許多当地都種了辣椒賣錢,1畝地能賣三四千元,是本钱小見效快的經濟作物。他開了個村委會,動員干部發動乡民們種辣椒,卻沒有一家願意。問原因,都說巴甫曾经沒種過,沒得收成咋辦?劉賢平就流轉幾畝地,由村委會試種。秋收了,他組織村裡貧困戶前去參觀,並在夜校講解辣椒栽植技術。乡民顧慮消除了,2017年開始,村裡大面積種植海椒。
巴甫生態好,這裡的乡民歷來都在散養雞。這種雞市場走俏,很暢銷。但乡民們養得少,隻滿足自家宰殺了吃肉,沒有靠養雞賺錢的心思。
何不發動他們多養散養雞?劉賢平想。認准了路子,就立馬行動。產業不等人,隻有人去找產業。
於是,巴甫村又一個產業在劉賢平的心中构成了,發展“巴甫生態散養雞,走上產業致富路”。
對於養雞,劉賢平可謂有經驗了。2015年,他曾經在衛星發射基地的澤遠鄉封家灣村任榜首書記,曾在村裡大力發展養雞產業,並依托養雞為村裡貧困戶成功脫貧。他們不僅養本地特產瀘寧雞,他還去廣西訂購青腳麻雞。
劉賢平決定將那一套计划用於巴甫村。他在封家灣村有過教訓:雞苗買回來了,乡民卻不願意來領回家去養。后來做了很多作业,免費的雞苗才發到一家一戶。
他親自去選購適合本地養殖的瀘寧雞、青腳麻雞雞苗。發放雞苗那天,村委會牆上挂著他親自刷寫的標語:“巴甫生態散養雞,走上產業致富路。”
告诉的貧困戶大都來了,有的背著背簍、雞籠,有的打著甩手,抱著觀望的態度。
劉賢平站在一個石墩上,大聲宣告領養小雞方针:“榜首批領養農戶,免費﹔第二批領養農戶,半價﹔第三批領養農戶,全價。”
宣告完領養方针,劉賢平滿以為我们會爭相來領榜首批雞苗,可那些乡民們都站在原地不動,乃至竊竊私語:“我們都養雞,這麼多,養大了賣給哪個?”
群眾這些反應都在劉賢平预料中。他漠然地說:“我们靜靜,我還有一件重要的作业馬上要宣告。今日,我把購買雞的買家請來了,他們是廣東雲浮市的一家服飾企業,集團領導便是坐在我身邊這位。下面由村委會文書馬上與小丁集團簽訂購雞合同。小丁集團老總說了,我們養很多雞就買很多雞,并且價格優惠,每斤20元。不過有一個要求,便是雞要散養,像你們平時養雞一樣,不喂飼料、不喂添加劑。我信任,這一點我们都做得到。”
劉賢平的講話引發了一片騷動。乡民們又在下面嘰嘰喳喳地喧嚷開了,計劃著各自養多少隻。
村文書舉起手中的首付款,高聲說道:“你們看到了嗎?人家小丁集團連雞毛都還沒見到一根,就先付了1萬元定金。鄉親們哪,定心養吧!”
紅花花的定金,無疑給群眾吃了顆定心丸。我们紛紛圍了上去,爭相報名領養小雞。
小雞苗發下去了,全村74戶貧困戶都領回了雞苗。乡民們養雞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心裡想著再過兩三個月,隻要在村子裡一走,就會看到處處雞飛狗吠的盛景。
劉賢平聽到這些話,心一会儿收緊了。他依照牆上貧困戶的聯系電話,挨家挨戶打電話詢問。有的死了十幾隻,有的死了一兩隻,有的一隻也沒死,也有的全死光了。
這天,劉賢平叫上村文書、駐村作业組長,決定下去走訪一下,查明小雞逝世原因。
爬坡下坎一整天,74戶養雞貧困戶悉数走訪完,累得腿軟腳軟。回到村部,幾個人聚在一同總結小雞逝世原因:但凡關籠子裡喂養的,都有逝世,最慘的是悉数逝世。但凡敞養的農戶,最多便是逝世一兩隻,這屬於正常現象。看來,必須敞養。最终劉賢平總結說:“散養是先決條件。看來,他們還沒真实把握養殖技術,該我們的農民夜校發揮效果了。”
補救办法及時,村裡養雞戶再沒發生雞隻逝世現象。2017年3月25日發放的雞苗,6個月后,陸續出售。小丁集團來採購了3次。最终一次是2018年元月,這一次巴甫村貧困戶的雞悉数售完。全村的雞總共賣了26萬元,貧困戶每戶僅養雞就增收1300元。還有海椒、玉米、马铃薯的收入。這一年,全村20多戶脫貧。
掙到錢錢,村裡人開心,劉賢平也開心,他策劃組織了一個“巴甫村脫貧致富大比拼”。獎品是扶貧移民局1萬元的贊助,買回了太陽能熱水器、彩電、電飯煲等家用電器,共分4個等級。
劉賢平做了热情弥漫的講話,他說:“誰家這一年掙得越多,獎品就越高級。”他又說:“今日的獎品都是一些家用產品,下次我們還有更多高級獎品,你們想要些什麼,這時能够提出來。”
“白日有牛耕地,晚上歇息有電視看,我們就過上神仙日子了。”許多人都這樣吼道。
“隻要我们跟著我們的規劃,尽力干,好好干,我保証,不出三年,村裡就會有人買回小轎車。”劉賢平接著鼓勵乡民們。
王見養雞、養豬收入9000元,加上马铃薯、玉米收入過萬元,獲得二等獎大彩電一台。倮母家玉米收入500元,小豬3000元,務工10000元,獲得一等獎太陽能熱水器一台。阿弟伍嘎本來收入不錯,能够獲得二等獎電視機一台,但檢查衛生,兩次差評,三次鎖門,被衛生拖了后腿,隻能獲得四等獎電飯煲一個。貧困戶胡兵,曾经沒收入,2016年養雞掙2000元,得四等獎電飯煲一個。
貧困戶胡兵年輕,劉書記動員他外出打工,家裡養雞有他老婆一個就行了。他不去。這次發獎,讓他認識到,要是他出去打工,掙回兩萬元,就能够拿個一等獎。他有點懊悔,覺得臉上無光。
這是劉賢平在巴甫村聽到的最令他開心的話。他說:“注意安全,家裡的事放寬心,有村委會。”
這一年,胡兵外出打工掙了3萬元回來。還有一個乡民吉服耳合,30歲,貧困戶,曾经也從不外出打工,通過農民夜校學習,2017年出去到城裡市場幫魚販殺魚,年末掙回7萬元。
看到這兩個年輕人帶頭出外打工掙回了大錢,村裡其他剩下勞力都開始外出打工了。
內生動力一旦調動起來,傳統觀念得到改變,乡民們勤勞致富的愿望天然就強烈起來。這也許便是個子不高、其貌不揚的榜首書記劉賢平的脫貧絕招。
王約古忽然辭去城裡作业、回家養羊,讓村裡的鄉親們驚訝不已,更是讓他的爸爸妈妈急得掉淚。
王約古可是村裡罕见的正牌大學生,畢業於長沙理工大學電力工程办理專業。先在一個中外合資企業上班,然后到總部設在成都的川送公司作业,雖然到處跑,待遇還是很不錯的,怎麼忽然要回來養羊呢?
父親說:“好好的作业不做,回來撿狗屎!早知道這樣,還供你上什麼大學啊!”
眾所周知,供一個大學生是要花不少錢的。他們家生生世世住在板橋鄉大岩村,名副其實,大石頭多,地少,并且極端貧瘠,隻能種點马铃薯、玉米、蕎麥,收成很差,一年裡有兩三個月斷糧。王約古記得很清楚,每当青黃不接的時候,“布谷鳥在外面叫,小娃子在家裡叫”,沒法子不叫,餓得慌啊!父親是讀過初中的,算是村裡的文明人。眼看在大岩村沒出路,就決心搬下山來。鄉親們都勸他,搬到山下就要和漢人做鄰居了,還是彝族员嗎?父親不聽,到了1998年,父親把家搬了下來,在廣河村買了16畝水田,還有一塊宅基地,這家主人進城了,相當於大甩賣,價錢很廉价。山下公然纷歧樣,16畝水田冬天能够種冬洋芋,收了之后,能够種水稻,水稻收了還能够種油菜。每年谷倉裡的稻谷都堆得滿滿的,吃都吃不完——在山上哪敢想啊,過年過節才干吃上一頓白米飯啊,在這兒隨便吃!山上的親戚來,羨慕不已,每次都要背上一口袋回去。這兩年,涼山推進彝家新寨和易地搬遷,大岩村的安顿點,就在廣河村。這是后話了。搬走的主人家還附帶著送了幾台碾米機、磨面機。父親會揣摩,搗鼓響了,家裡又多了一項副業,生意興旺的時候,一天能掙好幾十元錢呢!
王約古也是要干活的。放學回來,他要到山上去趕羊。爺爺養了200多隻本地綿羊,好大的一群呢。羊羔出世,是王約古最高興的時候。他問爺爺:“這個羊羔能給我嗎?”爺爺呵呵地笑:“都是你的。”2011年,爺爺逝世了。一群羊子分給王約古父親他們兄弟姐妹7個,他家分得了18隻。依照彝族的風俗,爺爺身后,家人要送靈歸祖,必須要有一隻純白的大公羊走在最前面,后边跟著一隻純白的、沒有發過情的小母羊,再后边才是豬啊雞啊什麼的。王約古形象最深的便是那隻純白的大公羊,頂著一對彎彎的、巨大而沉重的羊角,無比驕傲地走在最前面。
有一天,作业間歇的時候,他靠在床上,百無聊賴地用遙控器翻台看電視,換到了中心電視台農業頻道的一個《致富經》欄目時,他忽然睜大了眼睛,節目正在介紹山東一個什麼当地養羊致富。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了解的身影,不,羊影吧,那是一隻白色的、頭頂巨大羊角的大公羊,帶著一大群羊迎面走來。
王約古心跳心動。他忽然了解了,自己為什麼經常换岗、經常感覺提不起精力來了。原來,他心底裡還藏著這樣一個夢想。
2015年8月,王約古給二爸也便是父親的哥哥打了個電話,二爸在州發改委作业。他說:“現在國家脫貧攻堅的方针這麼好,我想回來搞農牧業,養羊。”
二爸說:“好啊!家鄉是窮,可是,正因為窮,才干够大有作為,一張白紙,能够畫最美的圖畫。不過,你得做好最充沛的思维准備哦!”
9月,他沒有給自己留退路,辭了職,背著一個裝換洗衣服的大背包,回到了老家。還有八九十本養殖方面的書籍,用蛇皮口袋裝著,用快遞寄回來的。
於是,就發生了開頭我們說到的那一幕。父親母親的反對十分堅決,持續了足有半年時間。
王約古不願跟他們爭論,早上6點就早早起床出門爬山,一座山一座山地翻,看山、看水、看地、看植物……對廣河村及相鄰的瑤村、大岩村3個村的山水資源、地势地貌、水草資源進行调查。整整30多天,王約古把放羊走過的山山水水从头走了一遍,最終選定了瑤村三組的一塊当地。這裡水源足够,植被豐富,往上走一點,便是森林,荒山荒坡有上萬畝。原先住了七八十戶人家,后來搬走了,成了空心村。仅有欠好的便是不通公路,馬車都上不去。
村裡的鄉親用古怪的眼光看著他,猜測他腦殼是不是進水了,城裡的花花世界他不看,跑回來看這窮山惡水。打小就生長在這大山裡,有啥美观的?不就養羊養牛嗎?買回來放在山坡上,不讓狼叼走就行了。
王約古想給乡民們解釋,他是要規劃一個現代化的生態養殖農場,又想到乡民們還沒有這個概念,悉数准備就緒,再來邀請他們入股,也不晚。同時,他也覺得自己的養殖技術還短缺,夜裡就在網上搜資料,自學補課,又到周邊養殖場和養殖大戶學習,调查新品種。
然后開始頻繁地跑縣畜牧局。他有必要了解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方针,了解對脫貧產業的扶持力度,也需求縣畜牧局供给技術支撑。榜首次到畜牧局,王約古人生地不熟,那麼多科室,不知道該進哪道門。跑得多了,就熟門熟路,跟農牧局的同志成了好朋友。
2015年10月10日,在縣扶貧辦和縣畜牧局的支撑下,王約古的越西縣心重生態農業專業协作社正式树立。协作社的树立,便是為了帶動乡民一同發展,一同致富。王約古與村干部走訪村裡貧困戶,講解養殖場的意图和願景,講解入股方式,請求他們以土地入股一同脫貧致富:“我們村雖然偏遠,出門便是大山,但這便是我們發展生態養殖業的優勢。你看我們廣河村、瑤村、大岩村3個村都處於大山之中,首要種植農作物,那些蕎稈、麥秸稈每年都要燒掉、埋掉很多,這些都是天然的牛羊飼料,還有山上上千畝的天然草場、清亮的山泉水,這些都是開辦生態養殖農場得天獨厚的地舆資源,別的当地沒有的……”
幾全国來,費盡唇舌,僅有12戶乡民願意入股,帶來163隻羊﹔有的則是以土地入股。协作社注冊資金60萬元。社員少的出幾千元,多的出了5萬元,王約古出得最多,20萬元!這20萬元,有8萬元的政府貼息貸款,還有農戶小額貸款2萬元,再便是政府給予的補貼和創業獎勵。在政府部門的引領下,還找到了协作企業參與。
在王約古的幻想中,至罕见80%的乡民們参加协作社,那樣才干成規模,才干一同脫貧。可是,沒想到那麼多農戶持觀望心態,讓他心裡升起一種恨其不爭的火氣。王約古想,還是要先干起來,干出效益來,讓他們看到期望吧!
她是王約古上大學時的學妹,在學生會認識的。古怪的是,他倆在學校裡並不來電,反而是畢業參加作业了,兩人通過網絡从头聯絡上,爱情敏捷開始升溫。2013年,兩人開始戀愛。女朋友畢業回了寧夏銀川老家,在一個水電站上班,離城很近,作业挺清閑。對於王約古的選擇,女朋友十分支撑。這給了王約古很大的底氣。
2015年10月,養殖場開始筑路,原來一米七八寬的馬車道,要加寬到3.2米,路加寬了,就要佔人家的地,得付賠償款,一会儿掏出去3萬多元,一條1.8公裡的毛路,用了16萬元!王約古那個疼爱啊!轉眼到了2016年,3月份開始修圈舍,协作社社員全體出動,男勞力,一天100元工錢,女勞力,一天80元,砌磚師傅,一天150元。為了省錢,建筑材料都是王約古去買,沒錢了,隻好賒賬。到6月圈舍蓋起來,賒了47萬元的賬。這期間,還到甘洛縣去買了169隻綿羊,10.4萬元,分兩次給的,租了3個車運回來。5月,水肥草美,植被茂盛,羊子能够放出去了。
到這年10月,羊子開始出欄,榜首次賣了100多頭,收入24萬元。王約古做主,拿出4萬元來給社員們分紅。20萬元用於還賬,引進新品種。社員們榜首次拿到紅彤彤的票子,樂得合不攏嘴。這時,當地出現了羊瘟,有的羊子開始拉稀,有的患上腐蹄病,有的養殖戶的羊一会儿死掉好幾十隻,协作社的羊子卻一隻沒死。协作社的成員一会儿由12戶添加至108戶。3個村子,有63個貧困戶家庭参加,為了讓這63戶貧困戶盡快脫貧,王約古组织他們一戶一個勞動力到基地就業,每個月發下班資。到2017年末,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63戶貧困戶悉数脫貧。
隨著越西縣對農牧業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產業扶貧、“借畜還畜”、5000畝設施農業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縣裡對协作社退牧還草、基礎建設等各項扶持資金達到100余萬元。這樣大力度的扶持,是王約古沒有想到的。養殖基地已經擴展成為擁有2000平方米的牛圈、1200平方米的羊圈、1000余畝的種養殖基地,一條水泥路通上了山,飼料加工房也建起來了,牛羊糞便處理棚、飼料堆積場都已完善。
王約古抽出時間,去銀川見女朋友。女朋友榜首眼見他,眼眶就紅了。王約古又黑又瘦,比原來瘦了整整一圈。
王約古沒想到的是,女朋友家境十分殷實,住了一棟三層樓,樓下是七八個門面,樓上都是住宅,還有路虎、寶馬和奧迪好幾輛豪車。原來,女朋友父親是搞建筑工程的。
女朋友父親很開明,問過王約古的作业和家庭情況,聽了他的志趣,很是贊許:“要是你想到這邊來發展,沒問題﹔想在家鄉干一番事業,我也支撑。資金有困難,你跟我說。你們結了婚,我給你們在西昌買一套住宅,你們往后能够在西昌城裡日子。”
未來岳父很滿意,女朋友就跟著王約古來了一趟越西。兩人約定,當年,也便是2017年10月結婚。
10月7日,王約古和爸爸妈妈一行趕到銀川,岳父舉辦了隆重的婚宴。然后,他們回到越西,女朋友的爸爸妈妈親戚一行,來了13個人。婚宴上,女朋友的母親和姨媽臉色變了,她們對王約古說:“酒是吃了,証先不忙扯吧!我們想,你最好還是過去,日子過得好一些,到那邊去扯証。我們有個很大的磚廠,一年有100多萬元的純利潤,讓你倆管。”
2018年,王約古還是經常去銀川看望女朋友,仅仅,每次見面,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那便是選擇涼山還是選擇銀川。兩個人都不愿讓步,爱情明顯地變淡了。2019年五一,王約古去銀川,女朋友轉達了她母親的意思:“要是你要待在涼山,沒法過到一同去了,隻好分開!”
王約古很苦楚,也很無奈,他了解女朋友的處境,可是,誰了解他呢?他一個堂堂男人漢,放棄自己的事業,去花人家的錢,算個什麼?并且,大涼山這邊,那麼多鄉親把脫貧致富的期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能放手不论嗎?
緊靠越西的美姑縣,运用黑山羊打出了一套美丽的組合拳:2014—2018年,全縣共完结135個貧困村退出,11409戶54461名貧困人口摘掉了“窮帽”,貧困發生率從38.1%降至17.65%,美姑黑山羊功不行沒。
據美姑彝族經典文獻《孜孜尼渣》記載,2000多年前,美姑彝族员民在祭祀神靈、请求安全的儀式中所运用的動物“痴布樹尼”,便是指黑色公山羊。20世紀90年代初,美姑縣畜牧局的作业人員在以縣境內巴普鎮俄普村為中心的地域范圍內發現一種高繁山羊類群,因生長放牧都在山區,他們當時定名為“美姑山羊”,並進行了跟蹤調研和保護。研讨标明,“美姑山羊”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美姑縣巴普鎮俄普村一帶住地彝族農民,把引進的九爾子羊、馬羊與本地傳統山羊混養后,發生雜交,在特定的生態環境和特别的生產日子办法下產生的一種羊,經過長期的天然選擇和當地牧羊人的自發選育而逐漸衍生构成。這種山羊類群耐粗飼,生產功能高於本地山羊,特別是繁衍率高,一頭兩至三個月的母黑山羊就能够繁衍了,一年能產兩胎,少則兩三隻,最多能產五六隻。在中國,這樣的高繁衍山羊品種很是罕見,并且它的肉質鮮嫩,無腥味膻味,十分可口。
縣畜牧局的科技人員發現這種山羊是一種優質山羊后,在90年代就開始了廣泛宣傳,深化技術攻關。四川省畜牧局於1998年、2000年先后下達了《美姑山羊選育與開發运用》《美姑山羊的選育與推廣》的項目方针,並經過科研人員的尽力,开始把握了美姑山羊的底子種質特性,獲得了很多准確的技術生產養殖資料,對美姑黑山羊進行了這樣的定性描述:美姑山羊,具有多胎、多羔、早熟、生長發育快、體大、耐粗飼、抗病力強、出肉率高、肉質細嫩、膻味小等優點。經長期天然選擇和科技選育,“美姑山羊”逐漸构成品牌。
美姑黑山羊以黑色和是非花样為主,毛色澤亮光,毛短。羊角為偏角,向后方成外八字形,再向兩側扭轉,像一種藝術造型。公、母羊均有毛髯,長短纷歧。頭部中等大,兩耳短側立,四肢粗壯,蹄質結實,蹄冠黑色。這種山羊適應范圍廣,性格溫順,適宜圈養,抗病才干強,飼養效益高。也便是說,它具有低投入、高品質、高產出、高效益“一低三高”優勢。宰殺后,美姑黑山羊肌肉豐滿緊密、有堅實感、顏色鮮艷、光澤潤滑、水嫩多汁、紅色均勻,用手觸摸濕潤不黏手、肌纖維韌性強、有彈性,胴體外表被覆一層薄薄的白色、均勻的脂肪散布,除輕微的膻味外,無其他異味。煮沸后的羊肉湯弄清通明,羊脂團浮聚於湯外表,香氣四溢,風味十足,具有鮮、香、濃等特征,品嘗過美姑山羊湯鍋的人都對其贊不絕口。
據成都相關部門檢測數據顯示,美姑黑山羊肉品質好,營養豐富,水分含量74.73%,肌肉中粗蛋白含量達22.3%,粗脂肪含量達3.72%,灰分含量達0.97%。膽固醇含量41.7毫克/100克,明顯低於84.62%的其他山羊肉。還富含17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22.1%,比其他品種山羊高。
美姑山羊因為具有以上明顯優勢和特點,深受當地養殖農戶喜愛,2009年被審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2010年3月,農業部同意對美姑山羊實施農產品地舆標志登記保護。當地農牧民對飼養美姑黑山羊更是决心滿懷。
經美姑縣政府、縣畜牧局科技人員20多年有計劃的選育和推廣,美姑山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范圍已從當初的巴普鎮擴大到海拔700米到2800米之間的農作鄉、巴古鄉、佐戈依達鄉、依洛拉達鄉、牛牛壩鄉等全縣36個鄉(鎮)136個村。在美姑境內海拔700米到2800米之間的不同当地飼養,美姑山羊都表現出了杰出的適應性和高繁功能的遺傳穩定性。
開展“精准扶貧”和脫貧攻堅作业以來,美姑山羊產業被美姑縣委縣政府確定為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主導特征產業,同時也被列入了涼山州畜牧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國家烏蒙山區域扶貧開發規劃。為大力推進美姑縣特征產業扶貧,充沛發揮美姑山羊產業在扶貧攻堅中的主導效果,加速培养貧困地區增收產業體系,美姑縣委縣政府先后印發《“美姑山羊”產業“雙百萬扶貧工程”實施计划》《美姑縣農業特征產業扶貧專項規劃(2016—2020年)》《美姑縣委美姑縣公民政府關於加速發展“美姑山羊”產業的22條意見》等文件,專門树立美姑山羊產業發展辦公室,縣農牧局局長曲比拉坡任產業辦主任,縣農牧局相關技術主干為成員,組織引導美姑山羊產業發展。
怎么讓美姑縣的貧困戶也能養得起黑山羊?陳忠義到美姑縣调查脫貧時提出建議,要大力推廣“借羊還羊”,幫扶干部要搞好監管和服務。這與美姑縣脫貧干部的主意不謀而合。於是,美姑縣整合各類產業發展資金購買基礎母羊,投进給有飼養條件的貧困農戶。黑山羊母羊一般一年產兩胎,一胎少則兩三隻,多則五六隻。飼養一年后,一隻母羊一般都能給貧困戶帶去六七隻羊羔,再依照“借一還一”的份额,償還40斤以上的子孙母羊給縣農牧局。縣畜牧局再借羊給其他貧困戶。
“借羊還羊”,在美姑縣构成滾雪球式發展方式。這是美姑縣獨創的全國獨一無二的脫貧攻堅方式。
由於畜牧局的母羊有限,不能一会儿滿足更多的貧困戶的養殖,對於貧困戶自己購買母羊養殖,也定了給予補助的办法。
拉木阿覺鄉羅布採嘎村於2015年11月,首先啟動“借羊還羊”產業發展方式。全村382戶農戶中,原來隻有不到一半人家養殖黑山羊,“借羊還羊”一啟動,90%以上的農戶都養殖美姑山羊,悉数的貧困戶都養上了黑山羊。
貧困戶石一覺吉領到3隻基礎母羊。領回家中后,當成寶貝喂養。第二年,3隻母羊產羔羊18隻,養活了16隻,歸還3隻給畜牧局,出售5隻,存欄11隻,實現收入5600元。2017年,石一覺吉依托“借羊還羊”,全家脫貧。
美姑縣畜牧局還投資在羅布採嘎村村支書石一石者家建了一個種公羊選育基地,具體運行由他自己操作。種公羊是一胎多羔的關鍵,美姑縣十分重視種公羊的選育。縣畜牧局通過對養殖戶的调查,在全縣養殖戶中建了8個種公羊選育場。種公羊的養殖,按畜牧局提出的標准,養殖戶依照20元1斤買回飼養,長到50斤以上,縣畜牧局按1斤30元的價格收回。
對種公羊的繁育和養殖,縣上是有計劃的,按20隻能繁基礎母羊配備1隻種公羊的標准賣給農民養。但對於專業養種公羊的農民,給別人家母羊配種,是要收費的,每次50元。
2018年,石一石者家的種公羊選育場銷售了110隻良種公羊,賣了20萬元。他說:“除掉買羊、人工、飼料等本钱,大約有7萬元的收益。”
分担農業的拉木阿覺鄉副鄉長阿侯阿林介紹:“2015年10月縣政府借給羅布採嘎村919隻羊,上一年1月悉数還完,現在又投进到了馬堵村,就這樣顺次投进下去,將帶動更多的村發展。”
阿侯阿林認為,變送為借,好處多多,從底子上解決了農戶們沒有本錢買羊進行發展的難題,可規模進行幫扶、可持續發展,同時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變被動為主動。在借與還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效益,效益全歸農民,也會帶給農民一些成就感和致富决心,讓他們更有熱情去發展。
把羊子借給乡民后,政府並沒有悉数放手,還進行跟蹤監管。因為剛開始,借出去的羊,還不到過年,就被有的乡民宰了吃肉,而無力還羊。還有的因為沒養過羊,把羊養死了。於是,政府敏捷組織技術培訓,讓農戶把握先進的飼養技術,改變過去粗豪的飼養办法。
美姑縣通過“借羊還羊”這一舉措,成效驚人。羅布採嘎村全村340戶1476人,羊存欄數達到1400多隻,别的出欄銷售了1200多隻,收入120萬元。村裡還培养了80隻以上的養羊大戶3戶。
2016年,美姑縣整合資金4000多萬元,在全縣投进能繁基礎母羊30057隻和種公羊910隻,幫助17個貧困村2063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建成美姑山羊養殖專業协作社和家庭牧場71個,开始构成了產業化發展雛形。
美姑山羊的存欄數在2016年猛地上升到27萬隻。2017年對38個貧困村貧困戶全覆蓋添加投进能繁基礎母羊7372隻,2018年又向43個貧困村4291戶建卡貧困戶投进美姑山羊8582隻。
现在,美姑縣黑山羊產業發展充滿繁荣生機。全縣共培养年飼養美姑山羊70隻以上的規模養殖戶105戶,其间100隻以上的規模養殖戶23戶。培养養殖專業协作社70個和45個養殖家庭農場,帶動和輻射全縣2萬多戶基礎養殖戶增產增收,戶均增收960元。其间貧困戶8615戶,戶均增收3200元以上。
仅有制約黑山羊走出去的要素便是交通不暢。不過,好在美姑到西昌的雙向2車道柏油路已於2017年通車,車程隻需3小時。樂山至西昌高速2022年通車后,成都經馬邊到美姑,僅需3小時。此外,美姑將打通到峨邊的地道,使大涼山腹心肠區切實融入成樂經濟圈,美姑黑山羊會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2016年8月18日,什邡市召開蘆山抗震救災先進單位和人物赞誉大會。不出预料,時任什邡市委副秘書長的劉燦又一次在遭到赞誉的队伍之中。劉燦是教師身世,后來到檢察院、反貪局作业。2008年3月,調任什邡市衛生局局長。當時人們很不了解,怎麼會把一個跟衛生系統毫不相干的人調到衛生局當一把手呢?兩個月后,5·12大地震發生,什邡是四川10個極重災區之一,離震中映秀隻有16公裡,3個鄉鎮夷為平地,逝世人數過萬。這個外行衛生局長動員起能夠動員的悉数力气,安顿轉移傷員﹔接著打響了震后防疫的公民戰爭,8000多人上陣消毒滅菌,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也正因為他有這個經歷,雅安蘆山地震發生后,他緊急授命,率隊前往救災,又打了一個美丽的遭受戰。
市委書記說:“你不去涼山什麼人去?你劉燦,一個火,加一個山,火山,跟涼山正好互補!”
書記告訴他一個布景:2016年8月初,時任省委書記王東明到涼山調研,提出省內各地市要對口幫扶涼山,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市委書記給他交了個底:“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錢嘛,是什邡一般性公共預算的0.3%,也便是一年500萬元左右。”
市委書記說:“500萬元,確實是杯水車薪,可是,用到具體項目上,能够更好的起到撬動的效果、演示的效果。”
8月21日,他跟著市委書記到了成都,這時,什邡的受援地也確定了,涼山州喜德縣,大涼山的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喜德縣的縣長也來了,他們兩家算是接上了頭。
喜德縣的精准扶貧,在土地流轉上,把握了一個“度”:為乡民留住土地。他們不像一些当地,把土地悉数流轉給別人,讓農戶拿著每畝幾百元的流轉費過日子。喜德縣拟定了“引領式發展”的战略,在全縣每一個鄉村,建一個產業演示園區,規定流轉土地最多不超過300畝,引進公司,打造精品產業園,讓農民看到土地的期望,調動他們種地的熱情,並帶動他們發展現代農業、養殖業。曾經,一個鄉引進一家大公司,要流轉1000畝土地,鄉長高興地把這個音讯電話告訴縣長,被縣長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縣領導認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即便他們現在外出務工,終歸是要回來的。農民的最終依托,還是土地。
9月,劉燦領著一幫人來到喜德縣光亮鎮新聯村,他和兩個年輕人住進村黨支部書記高雲的爸爸妈妈家。劉燦是1962年生人,歲數比較大,本來睡觉欠好,加上看到村子裡近乎於原始的耕耘办法,群眾怡然自得的精力狀態,他硬是整夜整夜地睡不著,找一個什麼樣的突破口呢?
這時,高雲回來看爸爸妈妈了。高雲原本在縣裡做家電批發零售生意,干得還不錯。仅仅見不得家鄉父老受窮,2013年回到村裡,當了黨支部書記,2016年,他咬咬牙,流轉了100畝土地,准備搞農業。可是,究竟怎樣才干幫助群眾脫貧呢?他也很是傷腦筋。
這時見到劉燦,他倆算是一拍即合,相見恨晚,一宿一宿地談啊,最終決定,搞一個起引領效果、起演示效果的農業產業園。由高雲負責申請貸款、流轉土地,動員群眾入股。高雲也是拼了,他申請了300萬元貸款,其间100萬元是產業發展貸款,200萬元是商業貸款,每個月要還本付息,他把自己的住宅、超市的門市都典当出去了。好在他們獲得了300萬元的涼山州“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資金資助,用於村子路途硬化、亮化、废物處理以及群眾活動場所的建設﹔隨后又在35個村子的競爭中勝出,獲得10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
劉燦負責組織人搞規劃,搞路途、水渠之類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土壤檢測、改进等等。兩人還商议,要把農民夜校扎扎實實地辦起來,產業園能够作為農民夜校的實訓基地,进步農民的素質。
劉燦想,這還不夠,還是要讓村裡的干部和群眾開開视野,看看現代農業是什麼樣子的。去哪兒呢?天然是山東壽光,大名鼎鼎的中國蔬菜之鄉。
這次,是劉燦親自帶隊。到了壽光,他們一行人看得呆若木鸡:一株西紅柿,像一棵樹一樣,佔地20多平方米,一年能够結1500斤西紅柿﹔還有辣椒,長在樹上的,足有一米五六高,一年四季都能够採摘﹔兩年一輪,不種辣椒了能够種甜瓜,那瓜甜得像蜜一樣。
更讓他們嘆為觀止的是人家的種植办法:塑料大棚裡,灌溉、上肥、通風,打開一個開關就能够,1畝地,一年最少能產1萬多斤辣椒,最少兩元多一斤,這便是兩萬多元,壽光的農民是開著豪車去上班的。誰說田裡挖不出金娃娃啊,蔬菜也是大有種頭的。
回到喜德,劉燦和高雲就不必說了,幾個貧困戶代表也是干勁十足。縣裡鎮上也十分支撑。他們貸了款,投入產業園建設。劉燦帶來的人裡面,就有住建系統的、水務系統的、農業系統的,他們分了工,測量測繪土地,布局水渠灌溉,檢測剖析土壤、水質﹔專門從什邡安達龍森化肥廠進了一批有機化肥,天然是最低價,廠裡還派來了技術員。喜德的土地是沖積扇區,沒有什麼污染,十分好,可是缺鉀、缺腐殖質,施用高效能的有機肥就能改进……
新聯村邡達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后,選擇了8個辣椒品種進行種植,從2016年10月開始收獲,一向收到第二年10月。此外,產業園還捆綁了喜德縣10個極度貧困村,這也是什邡對口幫扶的貧困村,置換了140畝飛地,僅此一項,每個貧困戶每年能够分紅1000元。2017年9月,涼山州召開脫貧攻堅現場會,新聯村產業園成為重要參觀點,州委書記林書成看得十分認真。臨走,他對劉燦說:“什邡的同志干得好,給我們帶來了好的理念、好的办法、好的作風。謝謝你們!”
2019年6月,這個產業園又成為四川省脫貧攻堅發展產業現場會的參觀點。四川省省長尹力兩次來到產業園,一再強調,農業要走品質路線,要打響大涼山的品牌。
接著,劉燦又協助喜德在不同海拔的地區建起320畝地的4個現代農業演示推廣點,其间有大棚區,有露地試種區,有林下套種區﹔栽種的辣椒品種從8個,發展到第二年的13個、第三年的21個,都是適應性、抗病性強,能夠豐產豐收,能夠給農民帶來實惠的。
辣椒產量多了,劉燦他們又聯系了什邡的四川天府豆瓣廠,還有為統一便利面做料包的廠家,縣長親自和他們簽訂合同,實現保底收購。
種辣椒的同時,間種香瓜博洋8號、博洋9號和羊角蜜,這是三種表皮綠色的甜瓜,糖分很高,極是可口。
市委書記在交代大會上說:“其他人都能够走,指揮長劉燦不能走!”他轉向劉燦說:“你要走,就隻能是我留下來了。”劉燦說:“那哪兒行!”書記說:“喜德所需,什邡所能!人家都不放你,我怎麼讓你回去啊!”
其實,劉燦心裡也是不想走的,喜德,喜德,又有喜,又有德!高雲作為他的顧問,幫助他學習了許多喜德特有的彝族文明。什邡市委、市政府給他們指揮部安置了105項援建任務,他也還有很多很多主意,他要一個一個去實現……
什邡在喜德縣建成的“邡達現代農業產業園”“邡達辣椒訂單農業扶貧產業園”“邡達核桃產業演示園”和“邡達肉兔繁育養殖演示場”,以及協助建成的“邡達觀光農業演示公園”“蔬菜訂單農業產業演示園”,以及“邡達高山生態食用菌種植基地”等產業演示園區,正引領著地点鄉村農民由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為喜德縣摘帽奔康發揮著強力助推成效。
“比及一開春,700多畝流轉的土地都種上青花椒,到時候數著日子就能過上小康!”四川省涼山州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榜首書記李勇盤算,按每斤青花椒40元的地頭價,彝海村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超百萬不再是夢。
700畝仅仅“小目標”,依照長遠規劃,貧困發生率曾達40%左右的彝海村將在近年內通過土地收拾、引进農業科技公司协作的方式,树立起5000畝規模的花椒產業園,同時发掘“彝海結盟”紅色旅行資源,在全村打造鄉村旅行綜合體,讓一、三產業帶動全村致富。
不僅是彝海鎮。嚴冬時節,走進涼山深處,處處都下足繡花式的精准之功,遍地都升騰著火熱的發展热情,似乎冰雪覆蓋下的索瑪花,曾經貧瘠的涼山即將迎來小康夢的綻放。
搬進彝家新寨,地處大山深處的德昌縣麻栗鎮大象坪村村貌煥然一新:寬闊整潔的鄉村廣場,整齊劃一的新居房子,讓乡民胡栗拉無限慨叹:“沒想到能住上這種好房子,每年還能收入將近兩萬元,這都是黨的恩惠!”
時間回到3年前。麻栗鎮和大象坪村的干部安身當地交通不便的情況,進村入戶摸排榜首手資料,可是乡民散居在群山之間,“腳底板都磨破,挨家挨戶寻求搬遷意見”。大象坪村榜首書記邱富斌告訴我們,若不是因為現在通讯便利,光是開個乡民大會,當時騎摩托車到家家戶戶告诉都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
為在脫貧攻堅中树立完善資料數據,做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涼山各地落實駐村幫扶,树立完善一村一名縣級領導、一村一個或幾個責任部門、一村一支駐村作业隊、一村一名“榜首書記”、一村一名農技員作业機制,確保包村包戶全覆蓋。廣大脫貧一線干部進村入戶做調研、訪民意,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握了很多一手資料。
“一到村裡就覺得很急切,恨不得一晚上就把全村的門挨個敲個遍。”最近被四川中醫藥高级專科學校派往涼山州布拖縣特木裡鎮特木裡村擔任村榜首書記的田勇,一到村裡就著手树立乡民檔案和貧困戶資料。“就算每天忙到清晨一兩點,也要盡快把村情摸透。”田勇表明,村裡基礎設施单薄、產業一片空白,他开始计划從醫學健康教育、打造標准化的村衛生室來下降乡民的醫療本钱,同時通過生產日子技术培訓等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
“最少兩全国一次村,多的時候一天要跑三四趟。”冕寧縣彝海鎮黨委書記王棟表明。當了多年的村鎮干部,他雖然是漢族,但彝語已經十分流利。“每次到村裡都是白襯衫進村,泥襯衫離開。”王棟告訴我們,乡民們經常開打趣:“王書記,我們現在有了好習慣,每天身上都整潔干淨,你咋總是灰頭土臉的?”
為催促一線干部俯下身子、甩開脚步,涼山對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進行“重獎和重懲並行”,不僅從榜首書記中遴選出很多優秀典型進入鄉鎮領導班子,同時树立监察組加強對扶貧攻堅作业的办理、協調和監督,實行“一月一监察”“一月一通報”和监察問責追查准则。“現在的干部了不得,比我們還了解村裡情況。”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乡民阿無子拉說。
雪停了,崎岖的山巒上,一片片綠油油的花椒樹苗正躍躍生長,翠綠的枝丫,就像村裡人探取春光和美好的手指。這裡是位於二半山的德昌縣鐵爐鄉菠蘿村,现在,1200畝青花椒每畝產值8000元,成了乡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乡民李日補正忙著在立春后給花椒苗鬆土,他說:“沒有鎮村干部的熱心腸,就沒有我家這10多畝花椒地。”李日補和村裡其他69個貧困戶脫貧摘帽,现在青花椒正在构成產業鏈、进步附加值,帶給乡民滿滿期望。
走進喜德縣冕山鎮洛發村精准扶貧養殖基地,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现象。乡民羅阿莫等待的笑脸挂在臉上:“聽說這個養殖場規模大得很,建好后我們一家人都能够到裡面打工,學技術掙錢。”
喜德縣曾經受落后的養殖方式的制約,養殖業發展緩慢。縣裡引进農業公司新建精准扶貧養殖基地,不僅有助於廣大農戶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還覆蓋全縣70%的貧困戶,助力脫貧攻堅。養殖場、大棚蔬菜……今日的喜德縣猶如巨大的試驗田,處處涌動著量体裁衣興產業的熱潮。
離冕寧縣彝海結盟紀念館不遠,63歲的阿索伍甲正在烤马铃薯售賣給游客。“家裡5個小孩都作业了,家裡種的马铃薯也有食物廠來收購,光是賣給外縣糧油企業的花椒就賣了1萬多元。”白叟告訴我們。涼山的食物加工企業不僅解決了當地人的務工,還消化了很多的當地土特農產品,讓人們在家門口就能把農產品換成錢。
“上面給方针,基層找思路,不明白就學,總有致富門道。”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村支書馬強告訴我們。1935年,小葉丹與劉伯承在離村裡不遠的彝海結盟,树立了榜首支少數民族当地紅色武裝,為了將這一段紅色歷史轉化為旅行資源,冕寧與一家企業簽訂协作協議,擬投入3億元開發彝海紅色旅行項目,其间,用於建設結盟新寨的投資就達800萬元。村裡通過農民夜校,對乡民進行旅行產業培訓。现在的彝海村相貌煥然一新,來到紅色展館旅行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光是這套德國進口的生產線就需求3000多萬元。”走進喜德縣冕山鎮小山村的山泉水廠,全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讓人耳目一新——每分鐘裝瓶量超過2000瓶的水廠,背靠高山雪峰,就地轉化水資源,成為小山村的一張產業手刺。村支書巴久爾鐵說,這家水廠是當地回鄉乡民擔任村干部后開辦起來的,意图是通過企業帶動,領著乡民們一同致富。
走進德昌縣麻栗鎮民主村,近500畝梨樹顯得枝葉茂盛。“路通了,不愁果子賣不出去。”貧困戶阿木子牛告訴我們。村干部為每戶貧困戶拟定了一項以上穩定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我们都說,種烤煙,種果樹,總有一樣能致富。”阿木子牛說,錢包鼓了,乡民消費的實力也強了,汽車、摩托車、家電、電腦……乡民們的日子越來越殷实,日子办法也越來越現代。
不等不靠,牽手實干,脫貧路上誰也不落下。涼山州會東縣鬆坪鎮老旺山村距離縣城105公裡,全村僅有134戶人家。就在兩年前,它是會東縣曾經脫貧攻堅的重點村之一。由於山高路遠、地勢復雜,以及滯后的基礎建設、單一的產業結構,全村收入遍及偏低,日子條件艱苦。现在,全村花椒、烤煙和桑蠶產業漸漸興旺,乡民們脫貧勁頭十足。“要方针有方针,要幫扶有幫扶,還不加油干,難道讓人笑話?”乡民李加國每到農民夜校開課時,便早早到場聽農技員講課。精准扶貧以來,鄉鎮不僅每年給予村裡3000元的產業發展基金,並且屡次派出農業技術專業人員指導發展種植。新品種、新技術、新思維打開了李加國脫貧路途的思路,他陸續栽種了400株核桃、4畝石榴,上一年僅核桃銷售便收入4000多元。“再過三五年,我家也能買車了。”李加國神往著。
一路走,一路看。雖然大雪漫天,卻蓋不住涼山脫貧的熱情和决心。待到索瑪花開,大涼山,這塊地處四川西南邊陲的熱土必將是另一番生動的现象。
去德昌縣巴洞鎮前進村供港果蔬基地參觀,燃油車是進不去的,因為有尾氣污染。别的,基地還有許多規定,如不能在園區內抽煙,不能大聲喧嘩,不能亂丟废物,等等。
告訴你吧,那些白色大棚裡满是自日本引進的香印青提,2018年3月才栽下,6月就挂果,9月開始採摘。賣到香港終端市場價每斤可達360元,大的一串能够賣到1000元。
在世人的眼裡,隻要一提起涼山州,就會天然地聯想到“大山”“刀耕火種”“偏遠”“貧窮”“落后”等詞語。毋庸置疑,這是涼山州過去呈現給世人最真實的一面。可是,我们也疏忽了大涼山真實的另一面,便是正因為它的貧窮、落后、偏遠,才遠離了現代工業的污染,以“最终一片淨土”的原生態方式保存了下來。
因此,四川省仅有供港果蔬基地最終才選擇落戶涼山州德昌縣巴洞鎮前進村。德昌縣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地势復雜多樣。螺髻山和牦牛山東西對峙,中間挾持一大片膏壤,是川內除成都平原外的第二大平原。這裡的年均氣溫17.7攝氏度,年均降水量1049毫米,無霜期300天以上,夏無盛暑,冬無嚴寒,有著果蔬生長的最佳氣候環境。
2017年10月底,一個由新西蘭、台灣、香港、澳大利亞等地有機農業專家組成的调查隊來到這裡,對照有機農業選址標准,一再檢測了巴洞鎮前進村的空氣、水和土壤的安全標准。
调查隊是來為供港果蔬基地選址的。這個供港果蔬基地,是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首家有機農業基地,首要面向港澳及國內高端市場。依照供港澳標准、香港信譽農場標准和香港有機認証中心標准,優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