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是,这一历史印记明显的特殊企业群体,随后成为改革的“三不管地区”。用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的话说,“过去在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只有一个人兼管厂办集体经济,相当于半个人在管理。”
现实的困境早已浮出水面多数厂办大集体企业长期停产,拖欠下岗职工养老保险费、医疗费。
2005年11月6日,财政部、国资委、劳动保障部、振兴东北办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推进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时隔6年,被称为国企改革“最后堡垒”的厂办大集体改革推向全国。2011年4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关改革细节浮出水面。
5月中旬,早报记者分赴东北、北京、湖北三地进行了为期近两周的样本调查,试图一窥这一长期被遗忘的角落。
“厂办大集体是特殊体制下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特色。一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想做出模样来就很难。”吉化集团北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吴润说。
北方化工总公司管理着吉化集团下属的所有集体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最鼎盛时期,吉化集团下属厂办大集体的职工数曾多达4万人。
吴润,自上世纪80年代由吉化集团委派至下属厂办集体企业总公司工作,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
2011年5月19日,在北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办公室,吴润向早报记者介绍说,虽然厂办集体企业是依附国企的,但是从产权上并不属于国企,因为这不算国企的投资,只能算是赠予。虽然叫集体企业,可是也不能明确说是集体的,因为也并不是集体投资,职工也没有投资。这种模糊的状态一直到现在。
厂办集体企业的困境始于1995年。当年,国家对厂办集体企业的政策开始调整免税政策不再,上级国企也不再一味让利扶持。由此,可见的事实是,北方化工总公司1998年亏损5000万元,职工工资几乎不能全部兑现。
为求生存发展,已经历10多年变革阵痛的北方化工总公司,目前正在改变产业体系,“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学工业转型,为此我们把七八十套煤化工的设备都淘汰了。”吴润告诉早报记者。
东北三省,白山黑水之间,分布着众多老工业基地,厂办大集体企业亦十分集中。
过松花江上的龙潭大桥往北,就到了吉林市龙潭区吉林省的老工业基地。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项目,吉林市有7个半,其中3个坐落在龙潭区。区内大企业林立,化工企业尤为集中,这中间还包括中石油吉化集团、吉林热电厂等。
工商资料显示,吉化集团前身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在吉林市以“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依托组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化工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当地人说,吉化集团的员工、家属以及各类和吉化集团有关的人员高达40万人。
吉化集团下属的厂办大集体职工,也在这40万人之中,最辉煌的时候他们占了十分之一强。
厂办大集体的雏形是家属五七工厂,1958年“”时期,吉化集团工厂家属组织了家属自救会,成立了一批五七工厂。1979年以后,当初响应号召的上山下乡子女陆续回到城市。当时的工厂不能随便扩张,也没办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大家把目光瞄准了厂办集体企业,因为这类企业本来就为了安置国企员工家属就业而诞生的。
1987年,吉化集团的前身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向工商部门申请成立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集体企业公司,注册投资的金额30万元,统管吉化松江化工厂、吉化长松化工厂等20个厂办集体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鼎盛时期,职工数达4万人。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987年7月30日在给吉林市工商局的开业申请报告中写道,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集体企业公司是吉林化学工业公司领导下的统管公司集体企业的领导机构,是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行使企业劳动服务企业的职能。而该集体企业的生产营业范围也颇为庞杂,主营化工、炼油、染料、染料中间体、化肥、塑料、机械、商业、饮食、修理、服务等24项,兼营种植、养殖、回收3项。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991年的一份统计资料称,吉化集体企业公司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结合安置待业青年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全公司共有18户企业,163个独立核算单位,生产257种工业产品,拥有固定资产1527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5290.3万元,从业人员34000余人,下属工厂有吉化松江化工厂、吉化长松化工厂、吉化联合化工厂、吉化龙江净水剂厂、吉化塑料制品厂、吉化水泥制品厂等20家单位,成为大型工、商、建并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联合体。
1998年,吉化集团成立了集体企业管理处,把集团下属的所有集体企业都挂靠在这个处下,随后将该处改立为北方化工总公司,来管理这一些企业。到2009年年末,公司的资产总额为1105万元。
2011年5月19日夜晚,早报记者来到原北方化工总公司龙江净水剂厂职工张永利的家里,简单的两居室,70平方米左右,基本没什么装修。
张永利最早在吉林电线厂工作,厂子效益不好,他调到了净水剂厂工作,那是1994年的事情。因没有什么文化,在净水剂厂就干电工、机械维修等杂活。到了2000年的时候,工厂向广大工人宣布,厂子效益不好了,工人可以买断,另谋生路。
张永利一咬牙,就决定出来闯闯。那时候买断是按照工龄算的,他1980年参加工作,有20年工龄,最后工厂一次性给了一万三千块钱,平均一年的工龄是650元。
看着钱不少,但是还没在手里捂热,张永利把这些钱全部交了社保,只希望等老了有些保障。这还不算得上什么,离开工厂后,张永利只能四处干临时工为生,也许因为生活上的压力大、心情抑郁,他在2002年得了心肌梗死,一次手术花掉了10多万元,家一下子就被掏空了。而他爱人也是在一个军工企业下面的厂办集体工作,一个月的收入也就只有不到1000元,还有个上中学的儿子,家里面过得紧巴巴的。
现在的张永利在吉林热电公司干临时工,一个月950块钱,还是老工作,还是老待遇。“现在说自己是被买断的,感觉很卑微的。不过想到很多人还不如我,我也就心安了点。”张永利说。
“听过刘欢的《从头再来》吗,如果我现在失业了,我不知道会怎么办,现在不敢想将来,越想越害怕。”他说。
5月19日傍晚,在吉化集团宿舍区,记者遇到了一刘姓女职工。据该职工介绍,因为父亲是吉化集团职工,1982年,20岁的她进入吉化集团下属厂办大集体企业联合化工厂,成了一名装瓶工人,“每月工资20多元,这在当时算还可以了,待遇方面跟国有企业职工比也感觉不出有什么太大差别。”
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厂里的效益急转直下,每月的工资只有300多元,到2000年,刘女士被联合化工厂买断,“一共得了5000元。”由于原本就身体不好,买断以后,刘女士在家烧饭带孩子,靠着丈夫是吉化集团国有职工,生活还算过得去。从2007年开始,刘女士本人也得以领到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
不过刘女士说,当时厂里买断时,也有一些工人闹的,过好几次,“主要是对医保待遇不满,集体企业职工的医保和国有企业职工执行的不是同一个标准,集体企业职工只能参加社区医保,报销额度低。”
5月19日,在北方化工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办公室,吴润告诉早报记者,目前,北方化工总公司属于吉化集团的二级单位,集团对他们是实行行政管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领导班子都是国企派来的。
“这些(厂办集体)工厂管理较为粗放,职工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当时也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领导就叫负责人。以北方化工下面的工厂为例,国企把不用的废砖头、木材给我们,我们就盖起了厂房。再要来国企淘汰不用的设备,我们就可拿来炼油。”
吴润说,1979年以后,厂办集体公司开始成为安置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为了迅速安置职工,国家开始对集体企业免征各项税费,而国企也在各方面对这一些企业让利扶持。这样,集体企业迎来了辉煌期,一直持续到1995年。
厂办集体企业之所以能够兴盛起来,吴润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免税,当时的厂办集体企业同时还注册了劳动服务企业,一个企业两块牌子,对这类公司国家免征一切税费;二是国企的全力支持,在市场、人员和技术上,国企对集体企业的扶持竭尽所能。
1995年以后,政策开始调整,这一年厂办集体公司开始缴税。同时国企也开始调整,更看重盈利和效益,对厂办集体企业不再一味地让利。这样,厂办集体企业就陷入了困境。而北方化工总公司,1998年亏损5000万元,职工工资几乎不能全部兑现。
从表面看,厂办集体企业是因为失去了政府和国企的支持才陷入困境的,但是真正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厂办集体企业人浮于事、效益低下、管理粗放,这才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从企业自身发展来讲,靠免税和国企让利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方式。
“所以厂办集体企业一到市场之后,弊端就显现出来,人员冗余、技术落后、成本比较高,所以发展就很慢。因此,当时大部分厂办集体企业都活得很艰难。”吴润说。
1998年,厂办集体企业进入改革调整期。厂办集体企业员工此时人心惶惶,“铁饭碗”已经不好端了,很多员工主动辞职,有的员工只能依照国家政策买断下岗,甚至有些企业就此解散倒闭了。当时北方化工总公司下面的厂办集体企业实行一厂一策的办法,规定所有的小厂自筹资金,筹多少钱办多少事,企业给予经营自主权。如果筹不来资金,就关门了事,当时北方化工共关掉18个工厂,减员2.8万人。
此外,为提升公司竞争力,集体企业也开始尝试学习正规企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剥离辅业,再挣钱的辅业也要剥离,让辅业管理者承包,设备和员工全归他支配,并在几年之内不用上交任何管理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企业卖给管理者,回笼一部分资金对主业扩产。
北方化工总公司的主业也是以化工为主,“主办单位干什么我们也就干什么,除了化工,还有印刷、建材、服装制品等。但是目前,我们正在改变产业体系,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学工业转型,为此我们把七八十套煤化工的设备都淘汰了。”吴润告诉早报记者。
5月20日中午,北方化工总公司下属龙江净水剂厂内走出一群下班工人,一位女工告诉早报记者,2000年时,厂里的效益最不景气,工资每月只有三四百元。当时厂里买断了不少工人,职工数从原来的1500多人降到现在的400多人。从2006年开始,效益变好,像她这样有着20年工龄的一线工人,每月的工资能有近2000元,总的说来还行,不过跟吉化集团的国有职工相比,收入还是差了不少。